主題一:基于虛拟模拟的移動技術應用對護生學習成績和認知負荷的影響:一項随機對照試驗
The effects of a virtual simulation-based,
mobile technology application on nursing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cognitive
loa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背景:在護理教育中使用虛拟模拟方法,通過獲得技能和态度,為臨床經驗做好準備,為學生在安全和現實的環境中體驗和學習提供了潛在優勢
目的:檢驗以下假設:使用移動學習應用程序的護生将有(1)更高水平的用藥和鼻氣管吸痰知識,(2)更好地發展用藥和鼻氣管吸痰的技能表現,(3)更高的滿意度,(4)認知負荷低于對照組。
設計:一項前瞻性、随機、雙盲對照研究。
地點和對象:100名護生被随機分配到南台灣大學伟德是哪个国家的公司的實驗組或對照組
方法:實驗組使用基于虛拟仿真的移動學習應用程序,對照組使用傳統紙質材料。在幹預前後對參與者進行知識評估。在幹預後測量技能表現以及内在和外在認知負荷。
結果:與對照組相比,使用移動應用程序的實驗組的知識得分顯著較高,内部和外部認知負荷顯著降低,技能表現更好,滿意度更高。
結論:實施模拟學習的移動應用程序對護理學生的知識和技能表現以及學習認知負荷的減少産生了積極影響。護理教育者和研究者應合作開發虛拟學習資源,以支持臨床護理教育。
主題二:加強癡呆症護理人員與其住院醫師之間的溝通:一項以藝術為靈感的幹預措施
Enhancing communication between dementia care
staff and their residents: an arts-inspired intervention
背景:藝術越來越被認為是對癡呆症患者重要且有益的活動。然而,很少有同行評議的已發表研究探索癡呆護理人員的藝術學習。作為回應,本文探讨了 (a) 癡呆症護理人員如何描述護理環境中的溝通形式,以及 (b) 在四次“創意對話”(一種基于藝術的技能發展幹預)之後對溝通的影響。
方法:14家護理院接受了幹預,以4﹡2小時的療程進行。幹預使用一系列活動(如詩歌、電影、音樂、藝術制作)。對28名護理人員進行了機會抽樣(平均年齡=42.29),并提供了通過訪談獲得的事後定性數據。轉錄本按主題進行分析。
結果:在基線檢查時,護理工作的主要“以任務為中心”性質被描述為溝通障礙,挑戰與居民發展有意義關系的機會。幹預後,确定了三個關于改善溝通的主要主題:(1)通過藝術學習(次要主題:簡單和微妙、溝通創新和加強非語言溝通的作用),(2)加強創造性的護理方法(次要主題:驚喜元素、實驗信心和溝通催化劑)和(3)專業内省(次要主題:發展同理心、分享知識和經驗以及新的欣賞)。
結論:幹預驗證了員工的技能和信心,實現了有意義的互動,可以是創造性的、即時的、自發的和即興的。這種以藝術為基礎的幹預,與正規教育和基于事實的學習不同,可能對癡呆症護理隊伍的發展特别有效。
主題三:影響護士為慢性病患者提供自我管理支持的因素:一項系統混合研究綜述
Factors influencing nurses’ provision of
self-management support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illnesses: A systematic mixed
studies review
背景:自我管理支持被認為是一項重要的任務,護士在長期護理提供工作。自我管理支持的複雜性使得有必要澄清影響護士支持慢性病患者行為的因素。
目的:本綜述的目的是綜合影響護士在護理慢性病患者時自我管理支持提供的因素。
設計:系統混合研究綜述。1999年至2020年4月以英語發表的研究摘自五個數據庫:CINAHL, PubMed, Cochrane library, EMBASE, and Web of Science。
方法:選擇過程由 PICo(人口、興趣現象和背景)指導。在前四種非傳染性慢性病的背景下,突出強調了與護士提供自我管理支持相關的因素的研究。仔細評估了偏倚風險。使用基于數據的收斂綜合,确定的因素被綜合并制成表格。在每個主題下組織的因素集群在讨論會上得到了所有研究人員的批準。
結果:總共有16項研究符合納入标準;其中,七項是定性研究,七項是定量研究,兩項是混合方法研究。審查确定了護士對影響患者、護士、護理關系、教育和培訓、組織和醫療系統以及專業内和專業間水平自我管理支持的因素的看法。審查提供的證據表明,這些因素在性質上是相互依存的。
結論:本綜述提出了一個影響自我管理支持的相互依存因素框架。它強調了需要提出一個綜合的自我管理支持定義,考慮到情感方面以及患者作為合作夥伴的方法。建議的框架可用于調整多方面幹預措施,以加強護士在慢性病護理自我管理中的支持作用。未來的研究應着重探讨影響護士自我管理支持作用的相關因素。
主題四:癡呆症Namaste護理家庭計劃中的家庭參與:家庭、養老院工作人員和志願者經驗的定性研究
Family involvement in the Namaste care family
program for dementia: A qualitative study on experiences of family, nursing
home staff, and volunteers
背景:家庭護理者可能難以與患有晚期癡呆症的親屬保持有意義的聯系。然而,一些家庭照料者更願意在入住養老院後繼續參與其親屬的護理。家庭參與護理很重要,但對于這在實踐中是如何起作用的以及到底需要什麼來改善這一點,我們知之甚少。
目的:研究Namaste護理家庭計劃中家庭護理者、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參與家庭護理者的經驗,這是一項提高晚期癡呆患者生活質量的心理社會幹預,可幫助家庭護理者與其親屬建立聯系。此外,我們旨在研究家庭參與的促進者和障礙
設計:采用半結構式訪談的描述性探索性定性設計。
單位:荷蘭的十家療養院。
參與者:10名家庭護理人員、31名工作人員和2名志願者,他們參與了Namaste關愛家庭計劃。
方法:使用主題分析的定性訪談研究。與家庭照顧者、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就他們在 Namaste Care Family 計劃中的經曆進行了訪談。結果:總的來說,家庭照顧者認為他們參與 Namaste Care Family 計劃是積極的,尤其是與親屬的有意義的聯系。然而,将家庭參與付諸實踐是具有挑戰性的。我們确定了三個主題,涵蓋參與的促進因素和障礙:(1) 家庭照顧者對與其親屬活動的偏好(活動):符合自己興趣的實踐活動被視為促進,而被認為缺乏知識和不願與他人互動居民是障礙。 (2) 家庭照顧者、工作人員和志願者之間的溝通(Communication):向家庭照顧者提供有關該計劃的明确信息,促進他們的參與。感到不安全會抑制家庭參與。 (3) 家庭照顧者的個人背景(個人情況):感到滿足和被贊賞有助于參與。年齡較大、有自己的家庭、工作和複雜的家庭關系是家庭照顧者參與的障礙。
結論:為了優化家庭參與,必須采取以家庭為中心的方法,并提供培訓和指導。與家庭護理者一起制定一個個人的、全面的計劃,并為他們提供指導,可以幫助他們克服不确定性,消除更多參與的障礙。